综合

南科燃料电池有限公司入驻巨龙智造产业园

字号+作者:techOL 来源:中关村在线 2019-11-21 10:52 收藏成功收藏本文

  2019年11月1日,南科燃料电池有限公司签约入驻碧桂园·巨龙智造产业园,成为首批入驻园区企业。

  南科燃料电池有限公司是“深圳孔雀团队”、“广东省广创团队”,是深圳新能源行业的领军企业,其核心骨干获评深圳市“深龙英才计划”、“孔雀计划”、广东省“珠江人才计划”。公司抓住“产学研”结合的优势,作为南方科技大学氢能及燃料电池学科团队重要依托,先后创建设立了“深圳市氢能重点实验室”、“深圳车用燃料电池电堆工程实验室”、“氢能及燃料电池学科布局及人才培养平台“,承担了多项国家、省、市氢能及燃料电池技术领域的科研课题。2018年底,南科燃料被认定为“深圳市高新技术企业”,公司的“膜电极”技术获评2018深圳创新榜最具潜力创业项目。

  此次南科燃料电池有限公司入驻碧桂园·巨龙智造产业园,其氢能研发实验室、公司研发总部将会落户项目,成为深圳新能源产业的示范基地,后续将在氢能产业上展开更多合作,势必在新能源产业链领域形成更为积极的作用。

  能源是人类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基础,能源的清洁替代已成为全球的共识。能源转型的根本任务是构建清洁、低碳的新型能源体系。世界能源走向低碳、清洁、高效的发展趋势,源于可持续发展需求,巴黎协定开启全球低碳转型新阶段。全球能源总需求进入低速增长状态,增长点主要在新兴经济体。

  英国《经济学家》将新兴经济体分成两个梯队:第一梯队为中国、巴西、印度和俄罗斯、南非,也称“金砖国家”;第二梯队包括墨西哥、韩国、波兰、土耳其、埃及等“新钻”国家。基于经济形势的变化,能源总量增长1%,能源效率提升,能源强度降低2.1%。能源科技创新进入高度活跃期,各国积极抢占战略制高点,低碳能源网络迅速建立,储能技术快速发展,IT、DT深度融合。

  在这场全球能源革命的浪潮中,中国的能源革命分为能源消费革命和能源生产革命两方面。能源消费革命方面,我国由粗放、低效转向节约、高校;能源生产革命方向由黑色、高碳转向绿色、低碳。要坚持能源体制革命是保障,能源技术革命是支撑,智能化、电气化、低碳化、高效化是中国能源技术革命的方向。

  国家能源局章建华表示:“在关键技术攻关上要有新突破。紧跟世界能源科技发展大势,集中力量突破一批卡脖子的技术装备。加快部署储能、氢能等战略性前沿技术的攻关,努力在新一轮能源科技革命当中占得先机。”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同样表示:“技术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是能源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推动力。要加快能源开放利用关键技术和重大装备攻关,探索先进储能、氢能等商业化路径,依托互联网发展能源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发现,未来的能源架构将是以电力和低碳或零碳气态能源驱动的能源体系。电力主要通过可再生能源和核能生产,天然气、氢气等气态能源比例逐步提高。面向未来的核能既要从安全性、经济学、小型化、空冷、多用途等技术方面升级,也要从政策、市场和商业模式、竞合关系等机制方面做出调整。未来电能和氢能将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能源动力。

  电能是我们生活中比较接触到的一类能源,而为何要发展氢能,我们将从以下三个方面了解:

  一、氢能是能源结构转型的选择。碳氢燃料的利用方式要从高碳燃料向低碳燃料转变,这一转变方式本质是燃料的加氢减碳过程。而能源变更的主线逻辑即为减碳加氢,不断提升能量密度。

  二、氢能是未来能源架构的核心枢纽。

  三、氢储能+燃料电池是清洁能源利用的保障。

  氢储能是长效、大规模储能核心技术之一,有助于解决结构性过剩电力,提升可再生能源的利用率;燃料电池技术囊括交通、发电、供热/冷等全面的能源供应体系,是未来高效清洁发电、清洁能源机动车的核心,是环境保护和节能减排的关键。

  目前,氢能产业链分为以下四个部分:

当前我国氢能产业形势分析如下:

  一、技术进步显著,但仍落后于国际一流水平。氢能全产业链基本完善,上、中、下游均有代表性企业。

  二、氢燃料电池汽车区域示范引领作用明显。由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逐步向环渤海、华中、华北、西北、东北扩展;政府投资购入氢燃料电池汽车,培育终端市场,地方实践成效初步显现。

  南科燃料电池有限公司技术聚集新能源汽车动力及储能领域,以燃料电池电堆、膜电极、双极板研发、生产、销售为主营业务,先后主导并参与多项国内外燃料电池研发攻关项目,拥有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关键材料和部件、单电池综合仿真、双极板流场模拟、电堆设计及测试,以及100千瓦以下电堆的生产制造的关键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综合研究实力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此次南科燃料电池有限公司落户位于宝龙科技城的碧桂园·巨龙智造产业园,依靠宝龙科技城对于新能源产业的扶持,将对深圳的新能源产业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科技在线遵循行业规范,网站刊载的所有文稿、图片文件均为用户自行上传或转载,为传播更多的信息之目的。其相应的版权归原所有人所有,如以上内容涉及到您的合法权益,请用电子邮件通知我们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