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业界

汇聚天下英才:中关村跑出创新“加速度”

字号+作者:nsiiis 来源:科技在线 2018-03-13 00:00 收藏成功收藏本文

原标题:汇聚天下英才:中关村跑出创新“加速度”

  本报记者 李建荣

  阳和启蛰、品物皆春。

  站在改革开放四十年新起点的中关村,又一次“敢为天下先”。

  2月27日,《关于深化中关村人才管理改革 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引才用才机制的若干措施》(以下简称《若干措施》)一经推出便引发媒体和公众热议。

  从外籍高端人才永久居留资格便利化试点到外籍高层次人才及其配偶子女享受永久居留“直通车”,再到允许中国籍高层次人才的外籍配偶及子女申请永久居留……作为中国创新发展的旗帜,中关村正昂首走向世界,“中国硅谷”渐露峥嵘。

  过去几十年,美国的硅谷一直是全世界的创新中心。人们曾不断寻找它成功的秘诀,最后得出的结论是:它吸引了来自全世界的精英人才,最终成功建立起了一个先进和开放的创新环境。

  如今,在太平洋的另一畔,无数的人才也正如同百川归海,向着一个地方汇聚,走过四十载的中关村正向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目标加速前进,催生更多传奇。

  建设人才特区: 让政策红利带着“温度”落地生根

  人才者,求之则愈出,置之则愈匮。

  在中关村管委会主任翟立新看来,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人才是科技创新的第一资源,中关村之所以能有今天的表现,关键就在于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作为中国科技创新资源和资本最为密集的区域,中关村的创新人才优势一直称冠全国,这里有北大、清华等高等院校40多所,各类科研院所206个。而中关村对人才的吸引,早已不再局限于一个城市或是国家,而是超越国界,从美国、欧洲到亚非拉,从信息、生物到大数据,各个国家、各个领域都有众多的顶级人才在这里落户,在这里创新。

  种种迹象表明,中关村对全球优秀创新创业人才的吸引力正与日俱增。在中关村不断走向世界的同时,世界的人才也在走向中关村。

  “家人以后终于不用年年办签证了。”国家“千人计划”专家、人工晶体高科技企业爱博诺德创始人解江冰感叹。

  8年前,在美国从事科研工作的解江冰回国创业。一家人在国外工作生活多年,解江冰仍然保留着中国国籍,而与他一同回国的爱人和儿子已经加入了美国国籍,虽然长期在国内生活、学习,却因外籍身份需要频繁申请签证,耗费不少时间精力。

  此次《若干措施》发布后,解江冰一家的苦恼将很快解决。在申请永久居留方面,在之前中关村外籍高层次人才及其配偶子女享受永久居留“直通车”政策的基础上,新政将允许中国籍高层次人才的外籍配偶及子女,也通过“直通车”程序申请永久居留,实现对高层次人才及其家属的全覆盖。

  不仅如此,中关村企业的境外员工、来中关村交流的外籍知名专家学者的出入境也将更加简便。此次新政将允许来中关村的外籍知名专家学者以及中关村企业的境外员工,换发多次入境有效的访问签证,从而免去频繁办理短期签证入境的麻烦,这将为外籍专家学者到中关村高校院所、科研机构交流访问提供极大便利。

  此前,针对外籍人才入境难的问题,公安部出台了支持北京创新发展的20项出入境政策措施,其中10项在中关村先行先试,包括开通申请永久居留“直通车”、在中关村设立审批服务窗口、实施积分评估制度等,有力突破吸引聚集外籍人才的政策瓶颈。

  “直通车”实施一年多来,已有353人拿到永久居留证,办证时间从180天缩短到50个工作日,为联想、百度、小米、北汽等中关村企业引进百余位外籍高端人才,解决了困扰这些外籍人才在华工作和生活的后顾之忧,被外籍人才誉为“世界上办理速度最快的绿卡”。

  此外,为了拓展海外引才渠道,中关村在一些国家和地区建立了10余家海外联络机构,聘请一批海外院士专家担任中关村海外顾问。目前,中关村已有“千人计划”专家1343名,占全国近20%;海归人才3万多人,创办了8000多家企业,是国内海归创办企业最多的区域,也是众多海外学子回国创业的首选之地。

  鱼无定止,渊深则归;鸟无定栖,林茂则赴。

  “相关政策的落实,关键在于服务。一站式便利化服务平台的建设是我们下一步落实政策的一个重要抓手。”在翟立新看来,“最多跑一次”是中关村进一步推动深化“放管服”改革的题中应有之义。

  “下一步我们将根据相关政策进一步落实需求,进一步在外籍人才集中的区域,或者是在中关村相关分园再建立相应的服务窗口,让这些窗口能集成市级相关部门的服务事项,建立跟公安部服务大厅的对接机制,一站式受理外籍人才各方面的需求,让外籍人才在一个窗口实现各种服务需求,让外籍人才少跑腿,办事更便捷。”翟立新说。

  聚焦高端人才:将优势转化为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

  有人曾将投资、消费、出口比喻为拉动中国经济的“三驾马车”。在中关村,人才、技术、资本被称为“新三驾马车”,为中关村新经济发展提供着源源不断的动力;而“新三驾马车”发力的背后,是中关村持续先行先试、深化改革释放的巨大动能,在为“三驾马车”加油助力。

  纳米技术作为前沿科技一直是全球关注的焦点,然而迄今鲜见关于纳米尺度电源系统研究。通过着力营造“类海外”人才发展环境,中关村在“纳米能源”领域与美国实现了同步。

  2011年10月,在中组部的支持下,中科院和北京市共同引进“千人计划”人才王中林院士,并为其专门成立了无级别、无编制、无事业费的“三无”事业单位——北京纳米能源与系统研究所。6年多来,王中林团队已发展到近百人,多人入选“千人计划”“百人计划”,在顶级期刊发表论文676篇,获得专利授权108件,使我国在纳米能源与系统科学领域的国际影响力大幅提升。类似这样的研究机构还有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北京大数据研究院等,为促进海外顶尖人才团队引进和原创成果快速涌现提供了机制和平台支撑。

  “中关村独特的人才生态环境体现在高校和科研院所比较集中、人才密集上,一方面便于学科交叉合作,另一方面很多科研设备可以在附近研究团队共享。”纳米能源与系统研究所的翟俊宜博士对记者说。

  将科技和人才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关键在于抓住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这个“牛鼻子”。近年来,围绕人才发现、激励、使用、服务等方面北京市结合实际制定出台了“京校十条”“京科九条”等市级落实政策,把科技成果使用权、处置权和收益权赋予项目承担单位,对科技成果主要完成人实行股权和分红激励,并给予分期纳税或取得收益再纳税的优惠政策。

  北京理工大学作为中关村范围内首个获批的中央高校股权激励试点,以专利技术出资的30%作为股权奖励给毛二可院士等6位核心技术人员创办理工雷科公司。3年多时间,公司以7.36亿元的对价与上市公司重组,技术人员的股权实现了133倍的大幅增值。

  截至目前,像理工雷科这样获得批复的股权激励试点方案,中关村已有105项,有405名科研和管理人员获得股权,激励总额2.25亿元,平均每人55万元,真正做到了让科研人员“名利双收”。在中关村试点的基础上,这些政策都推广到全国,不少经验纳入了2015年全国人大审议通过的《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在法律上为科技人员转化成果获得收益提供了有力保障。

  盖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为人才竞相在华创新创业提供沃土是中关村的磁力所在。

  外籍科学家能牵头国家科技项目是《若干措施》率先提出的新政之一。该政策提出,将允许取得永久居留资格的外籍科学家领衔承担中关村示范区内国家科技计划项目, 同时支持外籍高层次人才领衔承担北京市科技计划项目,政策实施有利于扩大外籍人才在科研领域发挥作用的空间,提升国内部分领域的科研水平。

  “对我们圈子里的人来讲,这真是解决了大问题。以前,有些人因为外籍身份,不能作为主要负责人参与国家重大科研专项,这对他们的事业发展是个限制,对国家来说其实也是损失。”解江冰告诉记者。

  同时,新政将允许取得永久居留资格的外籍人才在中关村示范区内担任新型科研机构法定代表人,有利于新型科研机构直接引进外籍顶尖人才,争取国际科技竞争的主导权。

  “过去,外籍人才牵头政府参与投资的新型科研机构的案例凤毛麟角,并且需要特事特批,但今后北京将有一套成体系的机制作支撑。”在国家人力社保部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孙锐看来,中关村一直是我国人才管理改革先行先试的试验田,如此大力度的国际化引才用才政策,不仅是在全国首次推出,在全球范围来看都极为罕见。

  着力优化生态: 打造科学家、发明家、创业者的天堂

  “原本以为公司从成立到步入正轨至少需要半年的时间,但入驻中关村生命科学园孵化器,我们仅花了一个月时间便完成了科研实验所需的所有准备,开始专心研发。”诺灵生物医药科技(北京)有限公司孙滨源博士告诉记者,为了将抗体偶联药物(ADC)带回国内,他曾先后走访了不少城市,在综合考虑了人才因素、产业环境因素、个人因素后,中关村生命科学园成了他的首选。

  在创业大街一家联合办公空间里,韩国VITRUV人工智能教育项目创业团队成员金贤洙向记者讲述了他的创业经历,“从海淀图书城的买书者,到创业大街运营管理公司的一名实习生,再到创业者,我在这条街上实现了三次变身”。

  目前,中关村已形成了由创新型孵化器、创业加速器、“双创”基地、“双创”社区、特色产业孵化平台等为代表的创业服务机构,其中创新型孵化器148家,活跃的社会组织超过500家,特色产业孵化平台覆盖了十六园,社会化、专业化服务能力不断提升。

  春节后上班第一天,中关村创业大街便为创业者带来一个好消息:“创业者无须到现场,各种创业服务和政策,细化成‘商品’,在政务服务平台的网上即可购买。”创业会客厅有关负责人李吴傲告诉记者,过去创业者想办理普通商标注册,得到创业会客厅线下平台至少三趟,才能办理完成。现在通过线上平台,购买平台提供的第三方办理机构产品“普通商标注册”服务,花费1590元就能办理完成。

  值得关注的是,中关村一直在打造优质的“类海外”的环境,在接轨“千人计划”中实施“海聚工程”“高聚工程”,支持国际高端人才领衔新型科研机构建设,使得中关村科技前沿企业近80%的企业负责人拥有领军企业高管或海外留学背景。

  百济神州虽成立仅5年,但人才队伍却相当亮眼。创始人、首席科学家王晓东,是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改革开放后留美学生进入美国最高科学殿堂第一人。百济神州生物药研究首席总监李康告诉记者,目前该公司在全球超过800名员工,R&D研发人员近500名,大部分人曾在辉瑞、拜耳、葛兰素史克等国际制药巨头从事药物研发,“其中博士有50多位,研发团队硕博人员比例超过70%”。

  地平线机器人公司创始团队同样令人印象深刻。创始人余凯博士,在创业之前是百度深度学习研究院(IDL)的创立者和负责人,国家“千人计划”特聘专家,该公司核心技术骨干和管理层大都来自谷歌、脸书、微软等全球顶级科技企业。

  为了让国际人才更快实现社会融入,《若干措施》也提出了多项配套服务政策。如简化外籍人才住宿登记手续,对在京有稳定住所或固定工作单位的外籍人才,实现便捷化网络登记,节约时间和成本;支持相关保险机构开发设立针对外籍人才的保险产品,消除他们的后顾之忧,为外籍人才安心在京发展提供有力保障,吸引更多外籍人才来中关村发展;在朝阳望京、中关村大街、未来科学城、新首钢地区,今年将试点建设国际化人才社区,为外籍人才的医疗、住房、子女教育提供全方位保障,提供类海外的生活环境。“我们希望在上述四个区域为外籍人才提供类海外的生活环境,让他们到北京来能真正感觉到安居乐业,能深度参与到北京全国科技创新中心的建设中。”翟立新说。

  惠及各类人才: 构建多层次广覆盖人才支撑体系

  环境好,则人才聚、事业兴。

  数据显示,目前中关村有高新技术企业近2万家,其中,独角兽企业67家,占全国一半左右,是全球仅次于硅谷的独角兽最密集区域。“双创”保持活跃态势,全年新设立科技型企业近3万家,日均新设立80余家。

  “中关村创新创业高度活跃,主要得益于形成了良好的创新创业生态,这一生态系统由领军企业、高校院所、高端人才、创业投资、创业孵化、创新文化等六大要素组成,为创业者提供了肥沃土壤。在中关村示范区,有2万多名天使投资人,670多家知名创业投资机构,100多家创新型孵化器,500多家产业联盟和社会组织,形成了以90后创业者、连续创业者、领军企业骨干创业者、海外创业者为代表的四支创业大军。”翟立新告诉记者。

  人才是有着“磁石效应”的。为了将这种磁石效应发挥得更好,吸引并留住更多的人才,中关村不仅有面向顶尖人才的“千人计划”、北京市“海聚工程”,而且有中关村“高聚工程”和支持青年人才的“雏鹰计划”。此外,还采用“技术专家+投资人+公众”公开路演的形式,面向全球挖掘和培育前沿技术,以项目集聚顶级领军人才,加强精准支持。

  2月8日,北京前沿国际人工智能研究院正式宣布成立,由商汤科技牵头发起的北京智慧社会创新中心同期成立,将通过推动城市的人工智能化升级,着力解决人口膨胀、交通拥挤、环境恶化、资源紧张等“大城市病”,提升超大型城市治理能力和管理水平。

  “技术领先让我们赢得的是时间窗口,我们在打的是人才的战争”,商汤科技联合创始人、CEO徐立告诉记者,直到现在,商汤科技仍保持着浓厚的学术色彩,其人才团队中有不少来自MIT、斯坦福、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清华大学等高校及其实验室,以及谷歌、百度、微软、阿里巴巴等产业界的领军人物,其中包括5位微软研究奖获得者(Microsoft Research Fellow),两位A-star(阿里星人才计划),聚集了华人世界中一批深度学习和计算机视觉领域专家。200余人的公司中,拥有50多名博士。

  “一事平生无齮(Yi)齕(He),但开风气不为师。”这句出自龚自珍的诗词,在经中科寒武纪创始人兼总裁陈天石发至朋友圈后,迅速被很多教育界名士所引用。言如其人,语如其品。公司成立不久便开发了新一代深度学习专用处理器架构指令,仅成立1年就拿到了上亿元的订单。

  北京柏惠维康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刘达,一直感佩中关村对高新技术企业独具慧眼。刘达团队研发的国内首台微创神经外科手术机器人,曾于1999年实现了国内第一例外科手术机器人临床应用,后来又实现了国内第一例机器人远程手术。然而这位北航毕业的工学博士、德国洪堡大学博士后,当年初创公司时困难重重,前途渺茫。在中关村园区管委会的大力扶持下,使得企业吸引了大量社会资本,进而得到迅速发展,一年之内公司估值从4000万元升至4个亿。

  中关村支持前沿技术企业在全球布局,700家企业在境外设立分支机构,与国际知名企业和创业服务机构建立合作关系。随着企业由产品输出转向品牌输出,一批领军企业逐步从国内公司向跨国公司、全球公司升级,国际市场竞争力不断提升。小米手机成功进入美国、印度、巴西等7个国家和地区,并在新加坡开设了第一家海外实体零售店。京东方在韩国、新加坡、美国、日本、德国等地设立子公司的基础上,成立印度子公司,实现研发、生产一体化。

  不唯地域、不拘一格,更积极、更开放、更有效地集聚人才,中关村奏响了一曲曲群英荟萃、大展宏图的华美乐章。

  面向未来,中关村将始终坚持以人为本,高举创新驱动发展这面旗帜,以敢为人先的精神加强政策引领、产业引领、区域引领,坚持高端化、国际化、特色化、生态化发展,广聚天下英才创新创业,加快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科技在线遵循行业规范,网站刊载的所有文稿、图片文件均为用户自行上传或转载,为传播更多的信息之目的。其相应的版权归原所有人所有,如以上内容涉及到您的合法权益,请用电子邮件通知我们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