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

腾讯汤道生:产业互联网是未来20年的行业关键词

字号+作者:techOL 来源:互联网综合 2020-04-23 17:23 收藏成功收藏本文

  “在衣、食、住、行的各个领域,全新的变化都在发展,产业互联网正在通过物和服务的数字化实现人与物、人与服务连接的迭代升级。”4月23日,以“数字新居住 产业共生长”为主题的2020贝壳新居住大会在线召开,腾讯高级执行副总裁、云与智慧产业事业群总裁汤道生出席并发表《携手“双打”,共创产业互联网新生态》的主旨演讲。他提出产业互联网是未来20年的行业关键词,探讨新居住服务领域的产业互联网新图景。

281700593bd8f1ce743edf272fccb213.png

腾讯公司高级执行副总裁、云与智慧产业事业群总裁汤道生

  近年来,中央和地方陆续出台“互联网+”和数字经济发展等一系列政策措施,推进互联网与产业融合快速落地,在疫情影响下,产业互联网发展更是“危中寻机”,在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中发挥重要作用。中央方面多次提出加快“新基建”的建设速度,大力推动5G、云计算、大数据等数字基础设施的建设,推动加快各行各业的数字化进程。汤道生表示,“在国家战略的推动下,居住行业也在加速数字化战略,包括居住服务、建筑管理、社区经营一类的居住产业链,通过和产业互联网深度融合,实现从传统居住向智慧新居住的跨越。”

  与此同时,汤道生也结合腾讯自身、以及腾讯与贝壳合作的实战经验,分享了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三点思考。

  首先是技术。“技术积累是产业互联网的基石。数字基础设施,将为产业升级带来更大的空间”,汤道生介绍道,腾讯为贝壳从平台搭建到高速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力量,以房源图片为例,就是通过图像识别与处理技术,对海量图片进行统一的标准化展现,并借助云端技术实现实时的存储跟交互。同样是借助云计算技术,贝壳App、小程序可容纳每天超过200万用户在线看房,使用体验轻松流畅。

  实际上,技术能量已渗透到贝壳的各业务环节,“楼盘字典”、VR 看房、AI 讲房等功能共同构成了贝壳的技术底色。2011年诞生的“楼盘字典”为贝壳奠定了数字化基础,建立起国内数据量最大、覆盖面最广、颗粒度最细的房屋信息数据库,截至目前,“楼盘字典”已覆盖全国330座城市的53万个小区,共包含2.19亿套房屋真实信息。

  疫情期间,VR看房成为经纪人工作有序开展的“不二法门”。通过AI、VR和3D重建等新技术,腾讯云助力贝壳推出如视VR看房,创新了智能看房体验,也刷新了行业运营方式。截止3月31日,贝壳找房已经完成369万套房屋的VR扫描重建,累计看房次数达到6.6亿,日均VR看房次数316万,用户人均停留时长增加250%,有效提高了客户与经纪人的交互效率。

  其次是C2B,这也是腾讯面向产业互联网的重要优势。汤道生强调“在产业互联网的进程当中,实体企业是主体,最终的目的是服务好C端的用户”。通过QQ、微信、小程序、公众号、微信支付等,腾讯触达十多亿用户,也有长期积累下来的用户洞察和运营经验。腾讯把C端的能力与经验,输出给合作伙伴,提供公众号、小程序、支付、企业微信等连接器,让企业更好地触达用户,提升供需两端的匹配效率。

  例如,用户可以通过贝壳App、小程序等多个渠道,看到全国100多个城市、数百万套房源的信息。超过10万名经纪人也通过小程序连接超过50万客户,将经纪人服务场景从社交导购和线下门店,扩展到了线上,提升服务效率和服务质量。

  最后,在深化产业互联网的过程中,生态共赢同样重要。汤道生认为,“未来,垂直、纵深的各个实体产业,与横向延展的数字技术相结合,彼此能力优势互补,这其中,行业龙头企业的实践也将助力产业加快数字化的步伐。”

  贝壳行业领先的VR技术正在向更多行业实现输出与赋能,帮助企业和用户打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带来更优质的服务体验,比如,红星美凯龙已经支持足不出户“逛”门店,让用户在VR场景随意挑选自己心仪的家具。数据显示,贝壳如视VR技术已在家居家装、房地产、酒店民宿、商业空间、新零售、文博等多个空间细分领域市场达成合作,包括万科、红星美凯龙、链家、自如、同程艺龙在内的近100个知名品牌已经享受到VR的技术红利。值得一提的是,贝壳如视VR将助力2022冬奥会建设5G数字化3D数字场馆项目,打造身临其境的“线上冬奥”。

  “产业互联网是未来20年的行业关键词”,在演讲最后,汤道生对未来的产业互联网发展表示期待,“在攀登新一轮科技变革与产业升级的珠峰中,没有哪个企业或者行业拥有全部的资源技术与能力,只有产业生态伙伴共同参与,用双打的方式才能保障登顶。” 随着居住产业互联网持续向深水区迈进,贝壳找房也将携手更多行业合作伙伴,共同推动数字化新居住的变革。


科技在线遵循行业规范,网站刊载的所有文稿、图片文件均为用户自行上传或转载,为传播更多的信息之目的。其相应的版权归原所有人所有,如以上内容涉及到您的合法权益,请用电子邮件通知我们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