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业界

全球顶级院士科学家来阿里巴巴要搞什么大事?

字号+作者:nsiiis 来源:科技在线 2017-10-11 16:00 收藏成功收藏本文

原标题:全球顶级院士科学家来阿里巴巴要搞什么大事?

  包括两位中科院院士、一位美国科学院院士、一位中国工程院院士和七位IEEE Fellow(国际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协会会士)在内的13位全球顶级科学家今日齐聚阿里巴巴,共同探讨互联网科技的前沿发展。

  10月10日下午,应邀参加云栖大会的部分院士、专家来到阿里巴巴杭州总部,与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马云座谈。出席座谈会的科学家阵容“星光熠熠”:包括中国唯一的图灵奖获得者姚期智院士、中国量子力学第一人潘建伟院士、定义了“计算思维”的哥伦比亚大学教授Jeanette Wang、全球人脸识别技术“开拓者”和“探路者”汤晓鸥教授等。

  可以说,正是此次来到阿里巴巴的科学家们的研究成就,定义了当今互联网发展的最高水平和未来趋势。

  自嘲“不懂技术”的马云,曾在多个场合表达过对科技的热爱和尊重。就在上个月阿里18周年年会上他说:“往往最不懂技术的人最热爱技术,因为是真心的热爱”。

  “一个服务20亿人的经济体,需要强大的技术实力。”马云曾在过去数年中,多次提到阿里巴巴的目标与路径。马云将阿里定义为一家技术引领的公司,据公开资料,阿里巴巴目前有超过2 万名工程师、500 多位博士的技术储备,是中国最具代表性的高科技公司,更是最具技术雄心的中国公司。

  近年来阿里巴巴已成为全球顶尖科技人材回流第一站:从早前的华先胜、金榕等,到最近国际量子计算界最顶尖的科学家施尧耘,亚马逊最高级别的华人科学家任小枫,均加入阿里巴巴。这些曾经服务欧美高科技产业的人材,如今都在为中国科技领先全球做出贡献。

  而据之前报道,阿里巴巴与国家重大科研项目的合作正在加速深入。包括与中科院合作成立量子计算联合实验室,与国家天文台合作建设“国家天文台-阿里云天文大数据联合研究中心”,针对量子计算、光学天文、射电天文等顶尖科研领域,利用自身在超大规模分布式计算、大数据技术、人工智能的技术实力,与科研领域的国家队开展深度合作。

  今年3月,马云在公司首届技术大会上动员全球两万多名科学家和工程师投身“新技术战略”,启动了“NASA”计划,要面向未来20年组建强大的独立研发部门,建立新的机制体制,为服务20亿人的新经济体储备核心科技。

  附:参加座谈的院士、科学家简介:

  姚期智:

  中国唯一的图灵奖获得者,量子计算机理论奠基人,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科学院院士,美国科学与艺术学院院士;

  提出理论计算机科学的重要理论;

  奠定密码学基础,在加密和安全计算领域做出开创性贡献;

  奠定了量子计算机的理论基础;

  储枫:

  姚期智先生爱人,计算机理论领域知名学者。

  清华大学交叉信息研究院讲席教授,曾担任施乐研究中心首席科学家,和香港城市大学计算机系主任

  潘建伟:

  中科院院士,中国量子力学第一人,中国离诺贝尔奖最近的人;

  师从量子实验研究的世界级大师蔡林格,1999年,潘建伟作为第二作者的量子态隐形传输实验取得“量子信息实验领域的突破性进展”,被公认为量子信息实验领域的开山之作,欧洲物理学会将其评为世界物理学的年度十大进展,美国《科学》杂志将其列为年度全球十大科技进展;

  潘建伟团队建成了国际上规模最大的量子通信网络“合肥城域量子通信试验示范网络”;

  45岁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这是只有华罗庚、钱学森等中国最顶级科学家才拿过的奖;

  Jeanette Wing(周以真)

  哥伦比亚大学数据科学研究院主任,计算机科学教授,ACM和IEEE研究员;

  定义了计算思维;

  1993年她与图灵奖得主芭芭拉·利斯科夫合作,提出了著名的Liskov代换原则,是面向对象基本原则之一;

  2006年发表的《计算思维》(Computational thinking)是最为人称道的成果之一。周以真倡导运用计算机科学的基础概念解决问题、设计系统并理解人类行为的思维方式,这一理念推动了计算机科学在全球教育领域的发展

  汤晓鸥

  全球人脸识别技术的“开拓者”和“探路者”,第一个把人脸识别技术做到比肉眼识别更精准的团队;

  香港中文大学信息工程系系主任,兼任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副院长,

  同微软亚洲研究院合作研发的图像识别技术已被用于微软图像搜索引擎,成为世界上第一项图像识别技术被用于大规模商业应用;

  担任多个重要的国际会议的主席,包括计算机视觉最顶尖的国际会议ICCV和CVPR,并获得CVPR2009最佳论文奖,是CVPR 25 年历史上唯一获奖的亚洲论文;

  2012年国际计算视觉与模式识别会议(CVPR)上仅有的两篇深度学习文章均出自其实验室;

  2013年国际计算机视觉大会(ICCV)上全球学者共发表8篇有关深度学习的文章,其中6篇出自其实验室;

  2011-2013年间在计算机视觉领域两大顶级会议ICCV和CVPR上发表了14篇深度学习论文,占据全世界在这两个会议上深度学习论文总数(29篇)的近一半;

  谢源:

  华人在计算机体系结构领域的代表学者、发明的3D die-stacking技术是AMD Fiji架构的基础,并开始被Nvidia和Intel使用。

  加州大学圣巴拉拉分校,可扩展高能效体系结构实验室主任;

  Ion Stoica:

  P2P思想的重要先驱,让P2P成为互联网最流行的分享数据的方式之一;

  Spark、Mesos和Databricks就改变了当前的处理和分析数据的方式。

  李锦辉:

  国际著名的语音识别专家、前贝尔实验室语音研发部门主管;

  佐治亚理工大学,教授;

  任奎:

  国际安全领域权威学者,研究项目获得美国政府、美国自然科学基金会和包括Amazon在内公司的资助。

  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布法罗分校教授;

  江泓:

  高性能计算和大数据领域权威学者

  德州大学阿灵顿分校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杰出教授;

  温江涛:

  多媒体编码专家,注重学术与产业结合,有14项技术成为国际标准。美国“时代”周刊年度最佳产品奖,国际电视界最高荣誉艾美奖提名,研究成果已转化为全球超过3亿人使用的产品,已授权专利数量超过140项,多项发明和专利已经成为国际标准。

  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教授,物联网研究中心主任;

  崔曙光:

  网络信息处理,特别是传感器网络和物联网领域权威学者;

  进入汤森路透全球“高引用科学家”(Highly Cited Researchers 2014,http://highlycited.com)名单(又称“世界最有影响的科学家”名单);

  德克萨斯A&M大学教授;

  杨华勇:

  流体传动与控制领域专家,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从无到有实现盾构的“中国设计制造”;

  国家电液控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国家重大基础研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浙江大学流体动力与机电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博士生导师,浙江大学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科技在线遵循行业规范,网站刊载的所有文稿、图片文件均为用户自行上传或转载,为传播更多的信息之目的。其相应的版权归原所有人所有,如以上内容涉及到您的合法权益,请用电子邮件通知我们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