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学术头条:新冠肺炎少数族裔死亡率高,中国香港团队打造人造眼,剑桥宣布本学期不退学费

字号+作者:qsd 来源:前瞻网 2020-05-22 08:10 收藏成功收藏本文

  1

  1

  中国团队发布首个 mRNA 疫苗动物实验数据

  5 月 15 日,上海交大、复旦大学等机构的联合科研团队在预印本平台 bioRxiv 发布论文《单剂量 SARS-CoV-2 模拟颗粒疫苗诱导有效的中和活性》(A single dose SARS-CoV-2 simulating particle vaccine induces potent neutralizing activities,未经同行评审),公布一款 mRNA 新冠疫苗,并披露了全球首个关于 mRNA 疫苗动物实验详细数据。这款疫苗名为 ShaCoVacc,通过单次注射,即可诱导强烈的刺突特异性体液免疫反应,并具有有效的中和活性。

  新冠病毒中和抗体竞赛,疫苗后的又一希望

  近日,来自荷兰乌得勒支大学、伊拉斯姆斯医学中心的研究人员报告说,他们已经鉴定出一种完全人源的单克隆抗体,可以阻止SARS-CoV-2感染培养的细胞。这项发现于5月4日在线发表在《自然·通讯》杂志上。具体来说,研究人员利用能对不同冠状病毒S蛋白产生抗体的人源化小鼠创建51个细胞系,随后对采集的嵌合抗体(源自人和大鼠)开展检测,以确定其中是否存在能中和新冠病毒的抗体。结果发现,有一个抗体(47D11)对SARS-CoV-1和SARS-CoV-2都表现出中和能力。

  张口说话就可能传播新冠病毒,产生的飞沫可在封闭空间悬浮8-14分钟

  现在,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只要张口说话就足以传播新冠病毒。近日,来自美国国立卫生研究所(NIH)糖尿病、消化系统和肾脏疾病研究所(NIDDK)和宾夕法尼亚大学的研究人员用激光和照相机记录下说话产生的这些小飞沫,并评估它们在空气中的行为。研究团队再次在PNAS期刊上发表最新研究结果:大声说话的人每秒钟可以喷出成千的飞沫。在封闭、停滞的空气环境中,它们从视窗中消失,时间常数在8至14分钟内,相当于直径约4μm的飞沫核 (droplet nuclei) ,或脱水前12至21μm的飞沫。

  多项临床试验关注老药溴己新抗新冠病毒

  前不久,世界卫生组织(WHO)发表了一项针对COVID-19试验治疗研发蓝图,老药溴己新被列入治疗新冠肺炎药物目录。而仅在4月份,溴己新治疗或预防COVID-19的国际临床研究就有三项,分别来自墨西哥、斯洛文尼亚和伊朗的研究团队,并在ClinicalTrials.gov网站和伊朗临床试验注册中心IRCT网站进行注册,加上前期国内研究团队开展的临床试验在内,目前全球至少有四项关于溴己新预防或治疗COVID-19的临床研究项目。

  研究证实新冠肺炎与深静脉血栓发生相关

  5月19日,北京市援鄂医疗队、北京朝阳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张黎明团队,联合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协和医院超声影像科谢明星团队、血液科胡豫团队,以“新冠肺炎住院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患病率、危险因素及转归”为题,在国际学术期刊《循环》在线发表论文。研究表明,合并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新冠肺炎患者病亡率明显高于无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患者,积极采取预防措施可降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北京市援鄂医疗队主治医师冯晓凯、姜纯国为共同第一作者,张黎明教授为本文共同通讯作者。

  死亡率是白人2.3倍!少数族裔成部分国家新冠肺炎最大“牺牲品”

  与大多数大规模流行病一样,新冠肺炎放大了部分国家存在的种族问题,包括对美国黑人和其他弱势群体造成了不成比例的伤害。截至上个月14日,美国新冠肺炎死亡案例有32%发生在黑人群体中,然而,他们只占总人口的13%。这些数字表明,他们死于COVID-19的风险是美国白人的2.3倍。相关研究发表在《美国医学杂志》上。

  新冠肺炎患者中风的概率或低于早期预测 但致死率是未感染新冠中风者的7倍!

  一项新的研究发现,因COVID-19而中风的人数比以前报道的要少。然而,伴随SARS-CoV-2大流行病毒出现的中风似乎更为严重。在纽约大学格罗斯曼医学院主导的研究中,研究人员发现,在一个月内新冠病毒检测呈阳性的住院病人中,只有不到1%的人也患有中风。这与最近在中国和意大利的小型研究报告的比率形成了鲜明对比,后者认为在2 - 5%之间。此外,目前的调查还显示,患有这两种疾病的人更年轻,症状更严重,死亡的可能性至少是没有感染的中风患者的7倍。

  1

  中国香港团队打造人造眼

  在一项发表于《自然》的研究中,香港科技大学的研究团队报道了模仿人眼结构的人造眼。在仿生眼的设计中,模拟半球形视网膜与大量视细胞的结构与功能是一大难点。最新研究中的人造眼通过包含了紧密排布的钙钛矿光敏纳米线的人工视网膜,模仿人眼的光感受器。这样的设计能够“看见”字母。不过,作为概念验证装置,目前人造眼的分辨率不高,但作者表示,通过该设计,有望大幅提高纳米线密度,从而实现比人眼更高的分辨率。

  用超声波治疗脑部疾病

  据一项发表于《科学·进展》的研究,科学家开发出了一种使用超声波的非侵入性疗法,能精准刺激大脑神经回路,激活神经元,并控制其产生的行为。他们用特定频率的超声波刺激猴子的大脑,成功控制了猴子对向左或右看的行为选择。相较药物和手术疗法,短时间的超声波刺激即能激活神经回路长达几小时,且具有良好的靶向性,也不会给被试者造成不适。该研究显示超声波具有很强的治疗效益,有望用于治疗抑郁症、癫痫等脑部疾病。

  蚊子叮一口,可以传播17种疟原虫

  一项新的研究详细展示了疟原虫交换基因的过程。研究发现,被感染的人类宿主体内,所有的遗传多样性(高达17种疟原虫)都可能来自于一次叮咬。相关研究发表于《细胞宿主与微生物》杂志。作者表示,“我们的研究覆盖了大量的感染人群,并对寄生虫进行了单细胞测序。这让我们第一次能在真正意义上了解人类感染疟疾的过程。有时,蚊子可能只叮咬了一次,但它所传播的(疟原虫)基因多样性却让人震惊。”

  科学家首次发现,眼睛内有一套特殊的“排污”系统

  近日,《科学》旗下子刊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上的一篇研究论文刷新了我们对眼睛的认识。美国罗切斯特大学的Maiken Nedergaard教授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陈璐教授合作,在哺乳动物的眼睛内,首次发现了清除代谢垃圾的类淋巴系统。动物实验还显示,青光眼——造成失明的一种重要眼疾,与这套特殊排污系统的受损有关。

  《自然》子刊:26.6万女性数据,新发现32个乳腺癌风险相关的基因位点

  《自然》旗下子刊Nature Genetics上近日发表了一项关于乳腺癌的新研究。由200多位研究人员组成的一支跨国团队,根据总共26.6万名女性的基因数据,在人类基因组上找到了与乳腺癌患病风险有关的32个新位点。并且,研究结果首次将这些风险因素与乳腺癌的多种具体亚型关联了起来。领衔的Nilanjan Chatterjee教授表示:“此次分析得出的结果让我们对区分不同乳腺癌亚型的生物学有了更深的理解,还提高了我们预测乳腺癌风险的能力,甚至是预测某些特定亚型的风险。”

  穿鞋跑步不如光脚?赤脚跑步对膝盖和脚的损伤或许更小

  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实际上,跑鞋对我们用处可能弊大于利。最近发表在 BMJ Open Sports & Exercise Medicine 上一项研究表明,穿鞋会改变我们跑步的方式,还会削弱脚的力量,从而导致许多常见的运动损伤。研究通讯作者、爱尔兰卡洛理工学院Peter Francis的团队过去发现,人类仍然可以赤脚跑步,特别是对于年轻人而言。该研究发现,新西兰12至19岁的少年不仅可以赤脚冲刺跑和中长跑,与其他国家同年龄少年相比,他们的下肢(膝盖、脚踝和脚)疼痛发生率更低。其他研究也表明赤脚人群和穿鞋人群的脚部结构和功能存在差异。

  女性心脏病死亡率低于男性

  近日,首个对社区人群的心脏病风险因素、治疗策略、发病率以及死亡率的全球性研究在《柳叶刀》杂志发表。研究指出,女性心血管疾病的患病率和死亡率都低于男性。这项研究囊括了21个国家中的16万人,研究人员发现,女性较少采用手术、介入等治疗策略,部分原因可能是需要医疗干预类型的女性心脏病患者比男性少,但是各类型心血管疾病女性患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都低于男性,这表明还有其他原因导致了治疗差异。此外,高收入国家的心脏病死亡率也低于低收入国家。

  Cell:生酮饮食可使肠道菌群发生大幅改变

  Cell 5 月 20 日发表的一篇论文指出,生酮饮食中产生的酮体对小鼠和人类的肠道菌群的组成有极大影响。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的研究人员招募了 17 位超重且无糖尿病的男性,并对其饮食和运动进行了长达两个月的住院观察。前四周,一组人采取标准饮食,摄入50% 碳水、15% 的蛋白质和 35% 的脂肪,另一组则采取生酮饮食,摄入 5% 的碳水、15% 的蛋白质和 80%的 脂肪。四周后,通过对调两组的饮食方案,研究人员发现改变饮食方案对 19 个不同属的肠道菌群有极大影响,其中益生菌双歧杆菌是在采取生酮饮食后下降最多的。

  首个基因编辑的疟疾疫苗临床试验完成

  疟疾是因蚊虫叮咬而感染疟原虫,继而导致的血液传染病。疟原虫感染人体后,首先在肝脏中生存,随后进入血液(即第二阶段)。由于肝脏阶段不会引发症状,因此一支来自荷兰的研究团队敲除了疟原虫的两个基因,制造出毒性减弱的疟疾疫苗。这时疟原虫进入人体后,停留在肝脏感染阶段,而不会进入血液。在一项发表于《科学-转化医学》的研究中,他们完成了I期临床试验。荷兰的67名志愿者接种了疫苗,试验证明了疫苗的安全性及部分有效性。研究人员表示,这项研究为接下来研制更加有效的疟疾疫苗提供了线索。

  万亿个纠缠的原子在高温里热舞

  日前,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女教授孔嘉与巴塞罗那光子科学研究院(ICFO)、巴斯克大学(UPV)的研究人员开展合作,在高温原子纠缠上取得突破,从而在量子精密测量领域取得重要进展。相关成果5月15日发表在《自然通讯》上。经过4年的潜心研究,孔嘉等研究人员在190摄氏度(463开尔文)炽热、无序原子气体中成功制备并观测到了前所未有的大尺度原子纠缠态,纠缠原子的数目高达10的13次方,刷新世界上迄今为止的最高记录,超出原有记录两个数量级。

  基于吹纺无机纳米纤维的柔性可拉伸电子

  近期,美国西北大学Tobin J Marks, Antonio Facchett课题组联合休斯顿大学余存江课题组和香港城市大学Xinge Yu于欣格课题组在Nature Communications发表研究论文。作者将吹纺技术用于制备多种半导体/导体三维无机纳米纤维网络,包括IGZO,CuO,ITO和Cu,并被用于薄膜晶体管和多功能传感器。基于IGZO纤维网络的晶体管显示出出色的机械柔韧性(弯曲半径低至1 mm)和对NO2气体的高传感、选择性。更令人印象深刻的是,转移至柔性基底(SEBS)上的纤维网络器件具有>50%的高拉伸性并能够灵敏的感应紫外线,温度,压力和人体呼气。最后,作者展示了能够进行多传感器识别的单片集成纳米纤维器件平台。

  人类首次直接观察到行星诞生过程

  在一项发表于《天文学与天体物理学》的研究中,天文学家利用欧洲南方天文台的甚大望远镜(VLT),首次直接观察到行星诞生的过程。在距离地球520光年的年轻恒星——御夫座AB星的照片中,研究人员在接近御夫座AB星中心的黄色明亮区域,发现了一个“Z”字型的曲折结构,这是行星穿过气体与尘埃盘留下的痕迹。这个结构符合行星形成的理论模型,表明年轻行星正在这里诞生。这样的轨迹证明,气体和尘埃可以积聚到正在孕育的行星上,加速行星生长。

  迄今最早的星系盘挑战星系形成模型

  根据传统的星系形成模型,最古老的星系诞生于大爆炸后约40亿年。而在发表于《自然》的最新研究中,天文学家观察到一个在大爆炸15亿年后形成的大质量旋转星系盘,这样的发现支持了另一种星系形成理论——冷吸积模式。不同于要求气体首先被加热的传统模型,冷吸积模式中,落入星系盘的气体可能是冷的,因此星系可以快速凝结、形成。研究人员也指出,未来需要更多类似观察才能确定冷吸积模式是否是星系形成的普遍方式。

  “宇宙线”假说或能解释生命大分子的手性

  在生物体内,关键的生物分子如氨基酸、DNA和RNA均为一种手性分子。最近一项发表于《天体物理学杂志通讯》的文章中,研究人员提出了一种“宇宙线”假说,表示原始生物会受到宇宙线的影响,更偏向于使用一种手性分子。宇宙线作为一种高能辐射,在撞击地球的大气层后,大多数会以μ子的形式存在。这些μ子存在时间短,但速度近光速,具有很强的穿透力,其降解产生的电子会具有相同的磁极化,能优先电离一种手性分子,增加其突变率。由于宇宙线的微小、持久的影响,最终导致了地球上生物分子为单一手性。

  1

  剑桥宣布本学期不退学费,网络授课将延长至明年 6 月

  剑桥大学近日宣布,下一学年所有大课(lecture)将仅通过在线形式进行,小班教学或将在满足社交隔离要求的前提下进行。校方表示“现在作出这一决定是为了方便规划”,未来还会根据新的公共健康建议随时调整。剑桥大学 2020-21 学年将于今年 10 月 6 日开始,到明年 6 月 18 日结束,其中包含 3 个学期,分别称为 Michaelmas、Lent、Easter,每学期时长八周。校方还表示,今年 Easter 学期(4 月 21 日~6 月 12 日),学生仍可远程获得教学、评估和支撑性服务,所以仍要收取全额学费,“这与教育部和英国大学部门的立场一致”,并且根据这些部门的声明,“学生不应期待收到学校的退款”。

  1

  数据显示疫情期间科研出版中女性作者比例有所下降

  多项研究表明,新冠疫情期间科研出版中女性作者比例有所下降。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的 Frederickson 分析了物理学预印本平台 arXiv 和生命科学领域的 bioRxiv 上超过 73 000 个作者的性别,发现与 2019 年的 3 月 15 日至 4 月 15 日相比,2020 年相同期间内,在 arXiv 发表预印本的男性作者的人数增长了 6.4%,而女性作者仅增长了 2.7%。同样的趋势也体现在 EarthArXiv、medRxiv 等九个热门的预印本服务器上。

  ACL 2020接收论文列表公开,接收率25.2%

  自然语言处理顶会 ACL 2020 将于 7 月 5 日-10 日线上举行,近日,ACL 接收论文列表公布。此次 ACL 会议的投稿数量为 3088 篇,与去年的投稿数量 2906 篇相比稍有增长。ACL 2020 共接收 779 篇论文,包括 571 篇长论文和 208 篇短论文,接收率为 25.2%。

  Jürgen发文质疑Hinton不应获2019本田奖

  创立于 1980 年的本田奖旨在表彰「为引领生态技术领域的下一代新知识而做出贡献的个人或团体」。2019 年,Geoffrey Hinton 获得本田奖,获奖理由是“为将人工智能(AI)广泛应用于多个领域所做的先驱性研究以及实用化推进”。然而,昨日计算机科学家 Jürgen Schmidhuber 发文批判这一事件,认为 Hinton 不应该获得该奖项。他表示「不要把发明者弄错人了」,并直呼「奖项并不能改变事实」。

  “天琴一号”完成在轨技术验证

  5月21日,由中山大学、华中科技大学、航天东方红卫星有限公司共同研制的天琴计划首颗试验星“天琴一号”任务周期正式结束。经过多方评估,天琴一号六大技术在轨验证全部通过,每项技术指标都优于任务目标,达到国内同类技术的最高水平。中国科学院院士、华中科技大学物理学院教授罗俊表示:“目前卫星状态良好,下一阶段将进入拓展实验阶段。”

科技在线遵循行业规范,网站刊载的所有文稿、图片文件均为用户自行上传或转载,为传播更多的信息之目的。其相应的版权归原所有人所有,如以上内容涉及到您的合法权益,请用电子邮件通知我们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