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58 岁男子活埋79岁老母,母亲反担心儿子判重刑:认识这个世界,有 5 个隐藏逻辑

字号+作者:qsd 来源:进击的阿秀 2020-05-09 08:10 收藏成功收藏本文

  作者|阿秀 来源|进击的阿秀(zchxuexi)

  最近有一条新闻,引发了极大的关注。

  5 月 2 日晚,陕西靖边县一男子马某,用手推车将79岁的瘫痪母亲拉走,向家人谎称将母亲送去亲戚家了。

  5 月 5 日上午,马某的妻子到警察局报案,称丈夫将婆婆王某带走后,始终没有回家。

  马某被警方抓获后还坚持谎称母亲去了亲戚家,后来才坦白,他将母亲拉到城南的无人处,找了一个废弃墓坑活埋了。

  警察找到废弃墓坑时,甚至隐约还能听到墓坑中的呼救声。

  2

  庆幸的是,老人被救出来时还活着,目前病情稳定,并无生命危险。而该男子,因涉嫌故意杀人罪已被刑拘。

  据警方消息,涉事嫌疑人是老人的大儿子,此前老人和二儿子居住,但二儿子去年生病无力照顾,转由大儿子照顾。

  最新消息说,马某之所以遗弃母亲,是由于她经常大小便失禁,导致家里臭烘烘,给他造成很大的心理压力。

  而老人苏醒后,虽然非常难过,但是第一时间表示,希望能够对儿子轻判。

  不出所料的话,随后会有无数篇文章批判马某,我甚至敢保证大家起的标题,基本都是这个模式:

  男子活埋老母亲,让我看到了人性中最大的恶。

  我们还可以大胆估计,会有很多人用母亲的「善」,来衬托儿子的「恶」。

  但我想跟大家聊点不一样的,我们或许能站在更高层次上审视这件事情。

  我认为这件事情并不是简单的「善」和「恶」,隐藏了我们可以用来理解这个世界的 5 个隐藏逻辑。

  借用网上流传了很久的一个段子,我想可以用来做我们认知世界的一个借鉴。

  五位犹太人影响了世界:

  第一位是摩西,他说一切都是律法;

  第二位是耶稣,他说一切都是苦难;

  第三位是马克思,他说一切都是资本;

  第四位是弗洛伊德,他说一切都是性;

  第五位是爱因斯坦。他说一切都是相对的。

  这段文字在网上流传很久很久了,尽管有似是而非的嫌疑,但我们大可以借用一下分析框架,来阐述一下 5 个认识世界的隐藏逻辑。

  -  01  -

  道德

  是一种灰度标准

  第一个影响世界的犹太人是先知摩西,他说「一切都是律法」。

  这个故事讲的是,在太古年间犹太人的引领人摩西,登山宣布十戒。也就是部落每个人,必须要奉守的十条规则。所以才会有“一切都是律法”的说法。

  为什么要用律法,而不是道德约束众人呢?因为绝大多数时候,「善」和「恶」都是一个非常模糊的状态,你很难用二元标准来认识世界。

  活埋母亲的这个新闻,我当然也认为这是「恶」,而且是极端的「恶」。但是大多数时候「善」和「恶」的程度不会这么极端,更多的是灰度状态。

  我举个例子或许你就明白了。

  《非诚勿扰》有个男嘉宾,孟非问他:「你喜欢什么类型的女生?」

  他回答:「我喜欢善良的。」

  主持人回头问二十几个女嘉宾:「认为自己是善良的人的,请举手。」

  唰,全部女生都举起了手。

  唯一的区别在于:有的女生认为,爱护小动物就是善良;有的女生认为,不杀人放火就是善良。

  道德的标准就是这样,除了很多极端状态(比如马某活埋母亲这种),你很难严格区分什么是善什么是恶。

  这就是为什么网上很多关于道德的议题,讨论总是热火朝天,但最后往往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从来没有一个共识。

  当然,你千万不要以为,我是在替马某开脱。我只是希望你在理解世界的时候,大可不必用「二元框架」来进行分析,因为世界本不是非黑即白,特别是道德标准,就更是灰度的。

  柴静《看见》一书中有这样一句话:

  「媒体习惯把一个人塑造为好人,另一个是塑造为坏人,实际上这个世界上没有好人和坏人,只有做了好事的人,和做了坏事的人。」

  再好的人,也做过坏事。再坏的人,也做过好事。

  这不是为做坏事的人开脱,也不是给做好事的人抹黑,而是想告诉大家,不能把一个人简单地评价为“好人”或是“坏人”。

  世界上所有人,都不是非黑即白的,而是灰度的。

  -  02  -

  众生皆苦

  但没有勇气的人更苦

  耶稣说,一切都是苦难。

  我对基督教没那么理解,就用我熟悉一点的佛家理念来解读吧,恰好佛家也说「众生皆苦」。

  我很喜欢《无量寿经》里的一句话「勇猛精进,志愿无倦」。

  我当时并不理解而只是喜欢,后来随着人生阅历的增长,我发现这句话太有智慧。

  前路越是无常、生活越是痛苦,你越要摆出一副舍生忘死的架势,就像佛家的「金刚」,正是因为坚固不坏、诸法不侵,所以才能降魔破障。

  人这一辈子,面临的苦难和考验多了去了,很多人觉得「迎难而上」的生活太苦太累,于是就选择退缩或者安于现状,于是就可能做出傻事。

  就拿马某来说,他就是因为畏惧给年迈的母亲养老,因为一点「苦」,所以才做出这种悖逆人伦的事。

  光明退却的地方,就会被黑暗占据。

  用「个人成长」的表达方式就是,没有勇气的人生,反而会更加痛苦。

  有一个女读者曾经给作家连岳写信,询问大学毕业工作地点的选择:天津、深圳、山东某三线城市。

  连岳的回复是:如果是我,我会毫不犹豫的选择深圳。

  这个姑娘抛出了一堆担心:

  深圳房价太贵了,在三线城市我大可以买房;深圳工作压力太大,怕自己扛不住;以她的收入,在深圳的生活水平,很难比得上其他城市……

  连岳的说法比我更激进一点:「没有勇气的人生是可耻的」。

  大城市当然有这些问题,但是同样好处更多。比如,大城市更加宽容,大城市工作机会更多,工作压力大是个人成长最好的方法……更关键的是,如果你总是选择妥协,选择更简单的生活,你的人生就会一退再退。

  就像有一则小新闻,写的是上海一个捡破烂的中年妇女:

  她租住在小杂物间里,每天工作时来个小时,就靠翻垃圾箱,除了养活自己,还能供儿子读大学。

  她说我喜欢上海,这里真的有机会。

  你看,「众生皆苦」,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得不解决的问题,每个人都有身不由己的时候。

  抱怨没用、退缩也不解决问题,还不如勇敢一点,伏下身来解决问题,干就完了。

  拥抱不如意,反倒可能更如意。

  如果你总是绕着问题走,那你早晚会遇到绕不开的问题。

  -  03  -

  先把诗和远方放一放

  先学会赚钱吧

  想必大家对马克思这一句「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很熟悉了。

  这句话不仅仅适用于宏大叙事分析,对于市井小民也同样适用,诸如诗和远方,诸如音乐与鲜花,先撂一撂。先学会赚钱再说。

  前一段时间有个读者来给我留言说:你真可笑,你以为每个人都那么爱钱么,年轻人最珍贵的是梦想?

  他还引用了一段文字反驳我:

  钱对年轻人是很可怕的事情,理想、抱负就该在年轻的时候追求。最可怕的就是年轻的时候没有理想,只知道追求金钱,这样是不长久的。

  他挑衅似的跟我说:来啊,驳倒我啊。

  想太多,我为什么要花费宝贵的时间,叫醒一个强行装睡的人呢?

  我不知道爱钱有多可怕,我只知道没钱有多可怕。

  我有女同事刚生完孩子回来工作时,我说带宝宝很辛苦吧,你的工作我帮你多分担一点。

  她云淡风轻地说,没那么辛苦啊,坐月子的时候在月子中心,回家以后有住家的育儿嫂和月嫂帮我看孩子、收拾家,我在家基本什么都不用干,就陪孩子玩就好啦。

  真正可笑的不是太爱钱,而是认为自己不需要钱。当你走入社会就会知道,你这一辈子都在跟钱打交道。

  可我们的传统教育体系中,一直缺乏良好的金钱教育,再加上传统文化对金钱的刻意污名化,不少人总是在赚钱这件事上,附加太多不必要的道德优越感。

  在电影「钢的琴」里,因为工厂效益不好,男主陈桂林的「二姐夫」也下岗了。

  可是他宁愿在家待业,宁愿让自己的妻子开理发店赚钱,也不愿意自己出来工作。

  陈桂林疑惑地问「二姐」:他不是木工大拿么?他不是会搞装修么?

  「二姐」说:现在搞装修的都是男方木匠,他只能给人家当小工,他怕人家笑话。

  这有什么好被笑话的呢?靠老婆赚钱养活,就没人笑话了?被笑话又怎么样呢?

  是人就得跟钱打交道,无非有的时候高企,有的时候低落,但赚钱就是赚钱,赚多赚少也没必要谁笑话谁,大家都是凭本事吃饭,就别太把面子太当回事儿。何况你弱的时候,面子根本不值钱。

  孩子上学、穿衣吃饭要钱;妻子穿衣打扮要钱;买房买车要钱;赡养老人、为老人治病要钱;人情往来要钱……

  很少有人,能够逃避「缺钱」的命运。生活的地基都不牢,更不要说追寻梦想了。

  不是梦想太廉价,恰恰相反,梦想很昂贵,所以才需要你赚足够多的钱,为你的梦想保驾护航。

  我们太多人吃了年轻时不好好赚钱的亏了,总以为自己遗世独立,凭借一腔热血就可以十指不沾阳春水地过完一生。可是当走上社会之后,却发现没钱的时候处处碰壁。

  于是,长达二十年的读书生涯中缺失的金钱教育,他们还要再花十到二十年补课。

  -  04  -

  不要过度相信人性

  人是一种善恶同体的野兽

  弗洛伊德说,一切都是性。

  但这里的「性」,可不是那个色情的意思,而是心理学术语「力比多」,泛指人类的潜意识本能。

  从这个角度出发,弗洛伊德说,「人是一种善恶同体的野兽」。

  你应该理解世界上并不都是好人,不能过度的相信人性。

  还记得看过很久以前一条新闻,某年夏天的一个暴雨夜,一辆货车撞倒一位孤寡老人后逃逸。

  一位妇女看到后,将老人送进医院。她不仅垫付了药费,还精心照料老人。

  媒体知道后,进行了大肆报道。都说老人有福,捡了一个女儿。

  两个月过去,老人病情不见好转。医生说,老人的腿必须截肢,以后生活无法自理。

  这个女人便开始掉泪——她不想再照顾老人,但又怕愧对“好人”的称呼。看着病床上的老人,她不由悲从中来。

  “为什么要横穿马路,为什么要让我看见……”

  她用被子蒙住老人的头,将他捂死在床上。

  她归案后,大家都觉得不可思议:这么善良的人怎么会杀人呢?

  人性就是这样,处处都看似荒谬,但是仔细一想又处处自有逻辑,尽管这个逻辑未必正确。

  就像《犯罪心理学》里说的:

  很多犯罪都是很愚蠢的。绝大部分犯罪,其实都是无预谋犯罪、无动机犯罪,就是因为现场某一个情景,触发了罪犯心里藏着的魔鬼。

  但这个魔鬼来无影去无踪,谁也不知道它什么时候就会出现。

  马某因为母亲大小便失禁,就把母亲活埋,看他漏洞百出的行动,想必根本没经过什么计划。或许就像他说的,母亲某一次大小便失禁,出发了他内心的魔鬼。

  我很认同知乎用户「空巢青年骑士团团牧」关于人性的一段论述:

  「在食物链顶端站得太久,我们忘了人性的本来面目。

  总有些人以为人生来就和善、文明,其实并不是,我们心中都住着天使和猛兽。

  为了把邪恶的猛兽关进笼子,让人看起来是人现在这个样子,我们人类做出了几千年的努力。

  外在,我们制定各种法律法规,用武力震慑这只猛兽。

  内在,从婴儿时期开始,我们就启动了思想教育,启发人性善的一面,驯服人性恶的一面。

  也就是说,人类动用了一切智慧,才很勉强地把邪恶的猛兽关进了笼子,让人看起来是人现在这个样子。」

  所以,永远不要盲目对人性乐观,当然我也不提倡盲目对人性悲观,我更提倡理性、客观的研究人性,用制度和规则控制恶、激发善。

  -  05  -

  重要的是独立思考

  因为一切都是相对的

  有朋友问过我,你最喜欢自己什么特质?

  我说,「迎难而上」和「知难而退」。

  朋友很疑惑,这不是两种截然相反的特质么?

  这就是爱因斯坦说的,一切都是相对的。

  很多道理、感悟,在不同的场景下有不同的解读和应用方法,重要的不是死学死用,而是学会独立思考,然后活学活用。

  比如我说,要要勇敢地面对最难的问题,但是同样我也要告诉你,过刚则折,永远迎难而上就很容易疲惫,然后遭遇失败。

  一个比较合理的建议是,勇敢地面对各种艰难险阻,但是频繁的使用一种方法,无论如何也不能解决问题时,我劝你「放弃」。

  但这里的「放弃」,不是头也不回的走掉,而是对问题保持觉知,等力量足够的时候,再面对也不迟。

  真实世界从来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道理,每个人的自由度,取决于你的认知,以及你独立思考的能力。

  同样的道理,在这个场景下是智慧箴言,可能在另一个场景下就愚不可及,唯一不同的是使用的人。

  从这一点上,我认为科学理念要远胜于宗教理念。宗教的理念是,你不相信我,你就错了。科学的理念是,你谁都不要相信,包括我。

  保持独立思考能力的人,才能够提升认知,行动的裕度才会更大。

  认知跟不上的人,做什么都是错。

  作者简介

  阿秀,一个追求“句秀、骨秀、神秀”的文字梦想家,一个热爱码字的个人管理专家,36Kr特邀作家,脉脉特约专栏作者,多篇文章全网收获千万级别阅读。个人公众号“进击的阿秀”(ID:zchxuexi)

科技在线遵循行业规范,网站刊载的所有文稿、图片文件均为用户自行上传或转载,为传播更多的信息之目的。其相应的版权归原所有人所有,如以上内容涉及到您的合法权益,请用电子邮件通知我们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