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成大事者,“逆商”比情商更重要

字号+作者:qsd 来源:领教工坊 2019-04-25 08:10 收藏成功收藏本文

   成大事者,“逆商”比情商更重要

(图片来源:摄图网)

  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领教工坊(ID:ClecChina),作者:保罗·史托兹,来源:《逆商》

  领教导言

  生活犹如登山,只有不懈地攀登才能获得攻顶时的满足,即使过程时而缓慢,时而痛苦。

  身处VUCA时代,面对未知、变化与强竞争时,经常会看到三种人——放弃者、扎营者与攀登者,三者面对生活、工作、关系及变化的不同方式,最终决定了登顶的结果。

  对号入座易,突破自我难,所有的改变发生在深刻的自我认知后。“逆商”,也就是面对逆境时的反应是种能力,且有达成的路径和方法,想即可达。

  为什么有的组织在竞争中发展壮大,而其他组织则轰然崩塌?

  为什么有些企业家能战胜难以克服的困境,而有些企业家却放弃了?

  为什么那么多天赋过人或高智商的人远远未发挥出自己的潜能?

  人的一生大多在逆境中度过的,当我们遭遇各种困境、失败和挫折时,逆商(Adversity Quotient,简称AQ)的高低将起到决定性的作用。逆商表示挫折承受力的指标,反映的是人们面对逆境和挫折时的心理状态和应变能力。在智商和情商都跟别人相差不大的情况下,决定成败关键因素就是逆商。

  你是高逆商者抑或低逆商者?《逆商》作者发现,面对逆境,通常可分为三类人:放弃者、扎营者与攀登者,他们对工作、生活、变化有截然不同的反应,因此在生活中享受到的成功和喜悦的程度也不同。在人生的大山面前,你是哪种人?

  攀登:人类的核心动力

  “登顶前不要估量山有多高。登顶后你就知道这山是多么的矮小。

——达格·哈马含尔德

  我们人类与生俱来就具有向上攀登的核心动力。攀登,既不是以莲花座的姿势有条不紊地唱念着经文飘入云端;也不是在企业中获得擢升,在山上买房或积累财富。虽说这些可能都是人们在攀登过程中获得的奖赏,但我这里所说的是最具广泛意义上的攀登——无论目的为何,都在生活中不断推动自己的目标向前。

  不管攀登是为了赢得市场份额、获得更好的成绩、改善人际关系、把事情做得更好、完成一项学业、养育优秀的孩子、与上帝靠得更近,还是为了在这个星球上短暂停留的期间做出有意义的贡献,这一动力都是极为重要的。成功人士会始终如一地、动力十足地去奋斗、前进,去实现目标和成就梦想。

  人类攀登的核心动力体现了我们本能地与时间赛跑,在我们所拥有的短暂时间内尽可能地完成更多的使命(书面的或隐含的)。无论你是否拥有正式的目标宣言,你都会感觉到这种动力的存在。如果你不相信,那不妨看看那些奇迹般战胜癌症或死里逃生的人所经历的事情。他们会迅速重新评估生命和“真正重要的事”,通常会带来其行为上的深刻转变。这些人将新获得的能量投入到生活中的重要事情上,也就是与他们的目标息息相关的事情上。

  另外,攀登不只是个人行为,每个组织和团队都想走得更远。可见,企业所实施的全面质量优化、促进增长、调整组织架构、重组业务流程、挖掘多元人力的潜能、缩短周期时间、消除浪费和加强创新等举措,都是为了攀登一座有雪崩危险、气候条件恶劣、暗藏冰隙裂口的山峰。

  如果人人都拥有攀登这一核心动力,那么为什么我们并没有看到山顶上挤满了登顶者而山脚下空无一人呢?为什么实际情况与此完全相反呢?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就要分析一下在登山过程中遇到的三类人。这三类人对于攀登有截然不同的反应,因此他们在生活中享受到的成功和喜悦程度也不同。我们很容易在组织中、在交往对象中、在高中同学聚会上、在孩子的学校里、在新闻里——在各行各业里辨识这些人。

  攀登过程中的三类人

  ——放弃者、扎营者、攀登者

  1 放弃者

  毫无疑问,很多人会选择退出、逃避、变卦或放弃,他们是放弃者。他们放弃攀登,拒绝山峰给予的机遇,无视、掩藏或抛弃人类向上攀登的核心动力以及随之而来的许多生命馈赠。

  2 扎营者

  第二类人是扎营者。这些人只能走那么远,然后就说:“我最多就能走(或想走)这么远了。”他们不想登山了,于是就停下来,找到一个平稳舒适的高地,躲开逆境。他们决定在那里度过余生。

  与放弃者不同,扎营者至少还接受了攀登的挑战,并获得了一席之地。他们的旅途可能很轻松,或是他们牺牲了很多,或者也为之拼搏过。他们完成的这部分攀登过程可能在一些人眼中就算是“成功”了,就算取得了最终的胜利。这是对于成功的常见误解,认为成功是一个特定的终点而不是一段旅程。虽然扎营者可能成功抵达营地,但若不继续攀登就无法保持既有的成功。攀登的意义在于终生的自我成长和进步。

  3 攀登者

  我把终生努力攀登的人称为攀登者。无论背景如何,不管优势或劣势、厄运或好运,他们一直在攀登。他们是登山的劲量兔子(Encrgizer Bunnies)。攀登者认为,凡事皆有可能,从不允许年龄、性别、种族、身心疾病或其他任何因素阻挡攀登的道路。

  “去奋斗,去追求,去发现,不要放弃。

——丁尼生

  放弃者、扎营者和攀登者的生活方式

  很显然,放弃者过的是妥协让步的生活。他们放弃了自己的梦想,并选择了他们眼中更为平坦和轻松的道路。当然,说来讽刺,随着生命慢慢流逝,放弃者遭受的痛苦会比当初试图通过停止攀登来回避的痛苦要深刻得多。无疑,他们回首惨淡一生的时候会极其痛苦。这就是放弃者的命运。

  “在所有伤感的语言或文字中,最伤感的是:“原本可能做到!”

——约翰·格林里夫·惠蒂尔

  于是,放弃者常常觉得苦涩、沮丧、情感麻木。否则他们可能就会发疯、挫败,愤怒地攻击周围世界,憎恨那些攀登的人。放弃者通常会严重滥用物质。不管是依赖酒精、毒品或是沉溺于无聊的电视节目,他们都是想寻求致幻、麻木的逃避之法。

  《要事第一》(First Things First)一书的作者史蒂芬·柯维(Stephen Covey)、罗杰·梅里尔(Roger Merill)和丽贝卡·梅里尔(Rebeca Merill)阐述了高效能人士是如何利用时间的——他们通常是把时间用在重要(也就是与目标有关)却不紧急的事情上。低效能人士则沉溺于无意义却吸引人的浪费时间之事。这些人往往都是放弃者。放弃者有意或无意地逃避登山并且忽视自己在生活中的全部潜能。

  不必等到生命终结你就能知道,最害怕死亡的是那些知道自己从未真正活过的人。

  “啊!到生命终结时才意识到自己从未活过。

——亨利·大卫·梭罗

  与放弃者一样,扎营者也过着妥协让步的生活。两者的区别在于程度。他们厌倦登山了,于是就说:“这样已经够好了。”浑然不知自己会为此付出代价。扎营者以为可以维持现状,而且为此就不去做可能做到的事。他们或许对这桩看似合算的买卖相当满意。他们普遍认为,停下来享受自己的劳动果实是合情合理的,或者说得更准确一些,是停下来享受已完成的那部分攀登过程带来的美景和舒适。

  支起营帐后,扎营者常常会努力用物质填满帐篷,尽可能过得舒适些。扎营者用尽精力和资源来把营地变得舒适,于是放弃了合理运用这些精力和资源可能带来的进步。

  我们从未听过有人将成功定义为舒适,但是看到很多人确实是这样想的,好像这是他们的终极目标一样。这些人就是扎营者。扎营者打造出一个“舒适的监狱”——这个地方太安逸了,让人不敢冒险离开。在这里,生活不能呈现所有可能的状态,只是足够好而已。我见过太多的扎营者,而且在我担任顾问的组织里常能见到这样舒适的监狱。扎营者工作体面,待遇优厚。然而,他们充满活力、学习力、成长力和创造力的时期早已飘然远去。他们的生活显得很轻松,他们知道该期待什么,痛苦的时光早已逝去,唯一的烦恼就是痛苦地发现自己的很多梦想未能实现便消散了,而且也会担心因周边持续不断的变化会对营地产生威胁。

  扎营者易于满足。他们觉得够好就行了,不愿继续奋斗。按照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Abraham Maslow)的需求层次理论(见图1-3),扎营者成功实现了自己的基本需求——食物、水、安全、住所甚至是归属感。他们已迈过山脚。扎营则表示他们牺牲掉了马斯洛需求层次的最顶层——自我实现,也就是放弃登顶——从而坚守他们所拥有的。于是,扎营者会在很大程度上被舒适和恐惧所驱动。他们担心会失去营地,他们寻求安逸的小营地所给予的舒适。

  3

  在这三类人中,只有攀登者没有虚度人生。他们对于自己所做的事情怀有强烈的使命感和热情。他们知道如何体验喜悦,把喜悦看作登山过程中收获的礼物和奖赏。攀登者知道峰顶可能难以到达,因此从未忘记旅途带来的力量比终点更重要。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攀登者知道,很多奖赏是以长期益处的形式呈现,而现在迈出的每一小步都会促成很大的进步。攀登者欣然接受无法避免的挑战。

  托马斯·爱迪生(Thomas Edison)花了20多年、做了50000多次试验才发明出一种轻巧、持久、高效、可用作独立电源的电池。有人对此表示不解:“爱迪生先生,您失败了50000次。是什么让您认为自己会得出结果呢?”爱迪生答道:“结果?哎呀!我已经得出很多结果啦。我知道了有50000种东西是不适合的!”爱迪生也是个攀登者,他揭示了坚持的真义。

  攀登者通常对强于自己的事物怀有强烈的信仰。当令人生畏的巨峰赫然显现,当前进的希望遭受阻碍,这一信仰便支撑着他们。就算别人悲观地认为某条路肯定行不通,攀登者却坚信,有志者事竟成。我相信莱特兄弟肯定对此也有话要说。

  与珠峰上的贝克·威瑟斯一样,攀登者也是执着、顽强、坚韧的。他们坚持不懈地攀登,遇到令人生畏的悬崖或死路时就改变路线;深感疲惫而无力迈步时就审视内心,然后决意前进。攀登者的字典里没有“放弃”一词。他们足够成熟和明智,知道有时需要以退为进。攀登过程中自然会有挫折。于是,攀登者以真正的勇气和自律来面对生活中的困难。

  攀登者也是人。他们有时会对登山感到厌烦,也会产生疑问、感到孤独、觉得受伤。他们可能会质疑自己的努力。有时候,你会看到他们跟扎营者混在一起,但攀登者在那里是为了重振精神、恢复体能,然后继续攀登,而扎营者则是留在那里。对于攀登者而言,营地是驿站;对于扎营者而言,营地是家园。

  放弃者、扎营者和攀登者的工作状态

  放弃者显然是得过且过。他们胸无大志、不思进取、能力平平。他们鲜活冒险,不会创新(躲避巨大挑战时除外)。放弃者很少用心工作,在任何组织中都是累赘。

  扎营者毕竟攀登了一段距离,因此与放弃者不同,还是有一定的主动性、积极性和拼劲的。他们会努力维持现状,完成所要求做到的事情。业绩不好就会被开除,大多数扎营者不会明知故犯。这是身为扎营者需要处理的一件非常困难且代价高的事情。要是你知道有人做到了,那么此人可能没有发挥出实力,只是尽力确保自己不被开除而已。然而,当令这个时代,业务能力和完美程度决定一切,各组织都争创“一流”,如果成员不尽力,就算不会危及组织的存亡,也会有损最终的成果。绩效好这一基准证明扎营者得以留用,却让努力做到最好的有远见者感到挫败。

  扎营者能够展现出适当的创造力,也会稍微冒险一搏,但通常他们都谨慎行事,只在危害极小的领域中展现创意和冒险精神。显然,扎营就不会产生信仰上的大转变,也不会带来巨大变化。在这个时代,对大多数组织而言,打破常规的思维已由奢侈品变成一项生存技能,扎营者倾向于墨守成规,就算不会致命,也要付出很大的代价。

  一个人在某个地方扎营太久,会对他的身心造成什么影响呢?影响是衰退。扎营时间越长,衰退越多。渐渐地,扎营者丧失了攀登的能力。而在衰退的过程中,他们日益感受到那些攀登者带来的威胁。扎营者可能也会失去优势,愈加缓慢和虚弱,于是他们的绩效会越来越差。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意识到一个严酷的事实,那就是由于停滞不前,他们最终一败涂地。

  与扎营者和放弃者不同,攀登者欣然接受挑战,时刻保持紧迫感。他们自我激励,自我驱动,努力活出生命的极致。攀登者行动力极强,总想着把事情办成。

  攀登者致力于自我成长和终身学习,这一点类似于日本的改善(Kaizcn)机制,即持续不断地改进,许多组织采用了这一机制。攀登者不会为了头衔或职位就停下,他们会不断寻找新的路子来实现成长、做出贡献。

  美国前总统吉米·卡特致力于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来帮助那些过得比自己不幸的人。大多数总统卸任后就会选择隐退,但他的选择有所不同。他在1980年的总统大选中惨败给罗纳德·里根,之后便与罗莎琳继续通过卡特中心来践行帮助他人的使命:抗击非洲的疾病;监督第三世界国家的争议性选举;为无家可归者建房子并在全球进行和平谈判。很多人认为,吉米·卡特现在的影响力比他担任美国领导人时的要大。他之所以能拥有这样大的影响力,是因为他不断攀登,不断学习、成长。他本可选择放弃或扎营。他到达的地方比大多数人所渴望的要高,但他的攀登之旅会一直持续到生命终结之日。尽管吉米·卡特在政治上失利了,但他仍是个攀登者。

  攀登者在工作时心怀愿景。他们通常很有感召力,因此成为优秀的领导者。印度的精神领袖莫罕达斯·甘地在推翻英国统治时并没有正式的权力,是他对于公正和自由的永恒追求让他成为全民族的抗议领袖。他对于攀登的热爱继续激励着全世界的人们。攀登者总是想办法把事情办成。

  放弃者、扎营者和攀登者如何应对变化

  与高管们谈及变化这一主题或是查看同样话题的数据统计时,总是能暴露出很多问题。最近我跟一位高管会面,他任职于一家业务遍及全球的半导体制造企业。我的这位客户抱怨说:“每当我们想要引入一项新的变革,基本上就能预料到,不管是什么变革,大概20%的人会积极参与,60%的人会被安逸和恐惧驱动,采取‘观望’态度,剩下的20%会立刻拒绝变革,完全不管变革会带来什么。”一般来说,这些人都是放弃者。面对变革,他们表现出典型的战逃反应。放弃者会拒绝变革并蓄意阻碍变革成功,或者主动绕开变革。

  犹豫不决的那60%是扎营者。因为他们是被安逸和恐惧驱动的,因此他们的变革能力有限,尤其不愿做大的改变。他们可能会赞成对营地进行一些改良(如给电脑升级),但是久而久之,他们可能会消极或积极抵抗更大的转变(如调整组织架构)。为了维持来之不易的舒适以及对他们世界的可预测性,扎营者会认真工作。这比继续攀登容易得多。扎营者集体表现出来的所有小心翼翼,足以让重大的变革流产。

  最好的情况是:扎营者不热心参与重大变革。他们可能会欢迎甚至是推进那些可以接受的变革,只要这些变革没有动摇他们目前的舒适生活就行。最坏的情况是:扎营者发现,来之不易的现状受到真真切切的威胁,于是就极力阻止组织的变革。

  变革有时促使扎营者重拾攀登的喜悦。尽管困难重重,坚定而专注的扎营者会再次进行攀登。

  攀登者就算不会主动发起变革也最有可能欣然接受之。他们借助变革带来的挑战成长起来,并欢迎一切可以使之向前走、向上冲的机会。其实,攀登者通常是我们可以指望促成变革的人。攀登者知道,在山上,变化是不可避免的事实。住在高地区域的人们最爱说的一句跟天气有关的话是:“如果你不喜欢这个天气,眨眨眼,天气就变了。”若无法适应和利用变化,将摧毁一个人攀登的能力。攀登者总是能借助变革成长起来。

  看到这里,你属于哪类人,你期望自己是哪类人应该已经了然于心。对号入座易,突破自我难,所有的改变发生在深刻的自我认知后,逆商是一种能力,更有方法和路径达成,想即可达!

科技在线遵循行业规范,网站刊载的所有文稿、图片文件均为用户自行上传或转载,为传播更多的信息之目的。其相应的版权归原所有人所有,如以上内容涉及到您的合法权益,请用电子邮件通知我们及时处理。